“现在休庭。”4月7日16时,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张伟法官完成了当天的最后一个庭审。这一天,她一共开了64个庭。
为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优化团队设置,实行“专业化审判、扁平化管理”,1名法官与1—3名司法辅助人员组成一个审判团队。张伟法官负责的团队主要审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自今年3月1日团队设立以来,新收案件206件。
面对繁重的审判任务,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显然行不通。压力就是动力,挑战就是契机,在团队长张伟法官的带领下,物业纠纷团队明确任务、转变思路、创新做法,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审判效果明显提升。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新设立的团队结案161件,调撤率达到90%,更是在4月7日创下了单日审理64起案件的记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和平区法院高效率审判团队
招法一:快速送达
休息时间“送”。根据业主居住集中、上下班时间固定的特点,专业物业纠纷审理团队利用中午或晚间集中送达诉讼文书。
借助外力“送”。对于未入住或家中长期无人的业主,请求社区居委会、社区民警等协助查询联系方式,或者通过公安部门查询其工作单位或其他住址,及时与其取得联系。
依托名册“送”。为了便于快速、有效向物业服务公司送达,制作辖区主要物业服务公司的电话表,提高送达效率。
通过上述方式,送达的成功率大幅提升,确保了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招法二:庭前调解
充分沟通。开庭前,物业纠纷审理团队通过与业主沟通、实地查看等方式,全面了解业主不愿交纳物业管理费用的具体原因,耐心细致做业主的疏导工作。
及时反馈。将业主提出的物业服务公司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物业服务公司,建议其迅速整改。
促进和解。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的主张,组织双方协商交流,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缓和对立情绪,化解矛盾纠纷。
在处理沈阳远洋基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起诉的64件拖欠物业费的案件中,经过法官释法析理,33件案件的当事人主动交纳了物业费。
招法三:集中审理
做好庭前准备。提前制作模板,在庭审前,要求速录员将庭审时间、地点、审理法官等模式化内容提前完成,提升庭审效率。庭审前,再次询问双方是否有调解意向,如有,再次组织调解;如不想调解,则进入庭审程序。
完善审理机制。将涉及某一小区的案件,统一安排开庭时间,并将所有案件分时间段进行审理,每小时安排10个庭审。庭审中,由一名业主代表就安全、卫生、车位等小区内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阐述,其他业主旁听,由于其他业主充分了解了庭审程序,能够快速完成其余9个庭审。
适用简易程序。除特别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外,其他均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一般在1个月内审结,提高审判效率。
招法四:释法析理
宣判后,向各方当事人释法析理,确保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方面,对物业服务公司在履行服务合同过程中易出现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问题予以提示,引导物业服务公司依法规范经营;另一方面,对业主不交纳物业费的问题,向业主释明其合同义务及违约成本,引导业主理性维权。
据介绍,该团队还将与社区联动,将物业纠纷中常用法律条文、常见矛盾纠纷做成问答式、漫画式的宣传资料,在社区进行张贴,进行普法宣传;同时,积极开展“法官进社区”工作,现场接受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