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冬的到来,居民们的户外活动日益减少,而丹东市振兴区花园街道表厂社区的“党群文化庭院”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六十多平方米的庭院,墙上贴着鲜红色的入党誓词,墙角书架上摆满了学习资料;党员群众有的下象棋,有的打扑克,有的扭秧歌……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表厂社区3组的“党群文化庭院”,看到了这样一幕。

“党群文化庭院”中的理论宣讲
自家住房改建“文化庭院”
记者眼前的这个“党群文化庭院”,是社区党员孙伟用自家住房改建的。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书画室、阅览室、活动室,每天都有居民来这里学习、娱乐。一个普通居民怎么想到要建文化庭院?
孙伟对记者说,3组是棚户区,居住着189户居民,因地处偏僻,想去社区参加活动要走上四十多分钟的路程,老年人不是在家睡觉就是在周边闲逛,文化生活匮乏。她就想着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活动室,为大家提供活动的场所。没多久,她发现打扑克、下象棋仍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于是在2015年4月,她在社区帮助下又融入社区服务、文体活动、党员学习等内容,将活动室升级为“党群文化庭院”。
以前,从棚户区通往“党群文化庭院”的道路坑洼不平,尤其遇到雨雪天更是没法落脚。孙伟和丈夫买来水泥,又到周边的工地捡回废弃的彩砖,将道路铺设一新。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党群文化庭院”的宣讲员、文体辅导员、调解员、理发员、维修工,只要居民有需要,立刻上门服务。
棚户区里的快乐驿站
记者看到,在“党群文化庭院”里,居民孙承莲正在和几个老姐妹打扑克,无论哪个人抓到好牌,狠狠地管上对手时,大家都会哈哈大笑起来……
孙承莲告诉记者,别看她现在有说有笑,曾经因为找不到人说话她也郁闷过。3年前,孙承莲搬到保利·锦江林语小区B区,原本以为空气好、环境好就够了,可没想到既不认识邻居,社区又没有固定活动场所,这让她的情绪很低落,每天靠带孙子打发时间。
去年春天,她加入到“党群文化庭院”,白天看书读报,晚上扭秧歌,老人觉得现在每一天都充满阳光。
在庭院的一角,一位老人正在读报,另一位老人在看杂志,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可大家都没有离开的意思。“在这里活动,我们感觉晚年生活很充实,也很快乐,常常忘记了时间。”一位老人乐呵呵地说。
居民身边的“郭明义”
据了解,表厂社区3组空巢老人居多。“党群文化庭院”成立后,不仅满足了3组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也吸引了社区其它地方居民的加入。大家众口一词地说,他们现在的快乐都源于这个“党群文化庭院”的主人孙伟。
“热心、无私、低调”,这是居民们对孙伟的评价。居民们纷纷对记者表示,报纸、电视上讲要学习郭明义,孙伟就是他们眼中的“郭明义”,她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居民关玉敏也竖起大拇指说:“孙伟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关玉敏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去年“六一”儿童节,孙伟和另一位党员自掏腰包给两位困难儿童买来书包和文具,并亲手送到孩子手中,当时孩子都高兴得哭了。
此外,孙伟还经常捐衣捐物,组织居民为残疾人服务等。关玉敏说,去年8月份,“党群文化庭院”组建了秧歌队,她和七十多位中老年人一起加入其中。每天晚上6点大家一起扭秧歌,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成立秧歌队后,孙伟自费购置了音响,每天还要在家里充电,然后再拎到山下的广场。大家为此想替孙伟分担一些,哪怕是交些电费,可都被孙伟谢绝了。
每次听到大家的表扬,孙伟都会说:“我是共产党员,是一名志愿者,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孙伟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会一直为大家服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