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公安分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民警接待来访群众。
11月1日,本报刊发了《这个小窗口为啥这样火——来自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调查》报道,在全省政法系统引起热议。
在高度评价丹东公安在全省政法系统首创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同时,各地政法系统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如何运转的?如何才能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切实解决百姓“疑难杂症”?带着大家的疑惑,本报记者重返丹东公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探究竟。
数据
——截至目前,丹东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接到电话咨询150余件。
——线上线下受理诉求30件,其中“应该办”并按时办结的28件;“不应该办”并及时反馈的1件;不属于窗口服务问题的,移交相关部门的1件。
——从总体来看,户政类诉求占比44%、交通管理类诉求占比36%、出入境类诉求占比12%、其他类诉求占比8%。
——其间,未产生超期办结、办件投诉等情况,咨询类和诉求类受理件群众满意率100%。
经验
成立营商支队 服务理念支撑新机制运行
11月3日,丹东市公安局营商环境建设支队成立。
“成立营商环境建设支队,是丹东市公安局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理念的一种凸显。我们在工作中要化‘审批’为‘服务’,要更主动作为,为企业和百姓创建更优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丹东市公安局营商支队支队长曲瑛这样对记者说。
正是在这种服务理念的支撑下,丹东公安在全省政法系统率先成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该办、无政策障碍”的事项痛快办,“应该办、有政策瓶颈”的个案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应该办、有政策障碍”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探讨解决,对因政策限制确实办不成事的,要及时安抚办事申请人情绪,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申请人。
丹东公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由业务骨干“坐诊”,专治“疑难杂症”,专接“烫手山芋”,让办事群众不白跑、不扑空、有地儿找、有人帮,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正式运行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随后,根据这一阶段运行情况,丹东市公安局还进一步完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各项运行规章制度,确保诉求流转顺畅、工作标准规范。
丹东市公安局营商支队政委单军武说:“我们建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方面是想为百姓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想看看我们在政务服务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丹东市公安局除了进一步压缩“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流转办事时限,还将进一步加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疑难诉求事例库的建设,丰富事例库内容,而后根据诉求情况,对户政、交通管理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些问题,并为各窗口单位今后日常办理群众诉求提供参考依据。
各部门联动 倒逼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有了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但仅靠一个窗口还不够,更需要职能部门联动起来,共同为“办好一件事”发力。
针对企业和百姓提出的问题,丹东公安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都在第一时间对每个诉求进行分析研判,并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办不成的事’能办成。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倒逼我们流程再造,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行政服务。”丹东市公安局元宝分局行政审批办主任张钧一语道破了把事办成的诀窍,就是敢于打破“旧体制、旧思维”,并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设立以来,元宝公安分局始终本着“简便、易行、管用”原则,不断创新制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11月1日,元宝公安分局决定扩展“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范围,将“办不成事”反映诉求扩展至所有“办不成的公安事项”,实行首问接待、内部流转、联席研究,圆满解决机制,真正实现“把企业和群众关注、难心的事,一件件都办好、落实好”。
是办事窗口,更是监督窗口。11月3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受理了一起一名群众对民警处警不满意的投诉。张钧说:“在11月1日之前,‘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不受理这类投诉的,如今扩展了窗口受理范围,让有诉求的群众到一个窗口就不用再跑腿了,并且让投诉无门成为历史。”
此外,元宝公安分局还决定积极引入司法、社区多部门力量解决群众和企业难题,发挥“居民评理说事点”的积极力量,联调联办,为群众议事、调事,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有效解决群众难题。
开起流动车 把服务直接送到百姓身边
“包含‘办不成事’反映的流动政务服务车让企业员工在厂区内、群众在自家门口、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零距离’反映自己的难心事、烦心事。”采访中,张钧还向记者介绍了元宝公安的“新发明”。
流动政务服务车的设立,将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元宝公安综合窗口”,元宝公安最大限度地将证照办理业务前移至车内,实现了工作日进企业、进校园,休息日进社区、进集市,实现了公安政务服务“零距离”、群众办事“零跑腿”,就近享受集户籍、身份证、居住证、纠纷调解、“办不成事”反映等多项服务事项的综合窗口服务。
自述
只想为百姓办点
实实在在的小事
讲述人:东港市公安局行政审批办主任 陶金
窗口设立之后,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我们的电话也成了东港市的热线电话,但我们的民警从来没叫过苦、喊过累,因为每次百姓露出满意笑脸,就是我们最高的奖励。
我们不求自己的工作惊天动地,就只是想为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小事。
前一段时间,东港市北井子镇的柳女士找到了我,她说自己2月份生了一个宝宝,但是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柳女士就希望把孩子落户到自己的父母家。可柳女士的孩子不符合村里自定的落户政策。了解此事后,我马上同北井子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起,耐心地做双方工作,最后终于将孩子的户口落在村里。
孩子户口落下之后,柳女士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报喜,在电话里,我似乎都能看见她高兴的笑容。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如今,我们专门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牌子摆在综合服务窗口最前面,就是希望百姓进到办事大厅一眼就能看见它,这样百姓心里就会有底,知道哪怕遇到难事,也知道去哪咨询、去哪办。
【记者手记】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丹东市公安局不断增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前瞻性、时代性,厚植为民情怀,用办实事、治顽疾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的具体体现。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新举措值得学习,也应该被“复制粘贴”。所谓“复制粘贴”,就要真正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得实惠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把工作更好地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