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凌海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荣华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凌海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畔,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凌海市是我省沿海开放城市,被称为“辽西走廊上一颗明珠”。全市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和26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3.7万,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5个少数民族。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了素有“辽西走廊上一颗明珠”之称的凌海市,专访了凌海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荣华。针对凌海市司法行政工作格局及未来重点工作,马荣华局长向记者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2016年凌海市司法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下,紧紧围绕司法行政工作总体部署,继续发扬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为推动“五个凌海”建设,为凌海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一直以来凌海市司法局在推进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来还将有哪些有力举措?
马荣华:我们认真总结“六五”普法经验,切实做好“七五”普法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今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我们作为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履行法治宣传职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营造学法、用法和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要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青少年为主要人群,重点开展以宪法为统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主动学法用法,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共同维护法律权威。
拓展多渠道普法组织形式,推进公益普法。健全完善社会化普法教育机制,充分发挥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教育工作,形成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发挥政府部门的普法职能,强化普法讲师团的作用,持续开展“法律讲堂”“普法广播村村响”活动。组织机关公务员和公职人员参与普法统一考试,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健全完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机制,新建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和法治文化示范点,努力实现2020年全市各类法治宣传载体达到500个(处)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引领力。关于“一乡一品”工程,已上报法治文化广场31家、长廊2家、街区2家、文艺队6家,各基层单位结合当地实际继续进行完善和推进。
记者:在构建法律服务体系,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方面,我们还将有哪些作为?
马荣华:我们继续开展“公证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全面加强公证规范化管理,发挥公证强制执行效力。开辟特殊人群上门服务绿色通道,推动首问负责制,设立党员岗和雷锋岗。巩固经济、民事、涉外、涉港澳台公证业务基础。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领域资源保障。
开展“律师服务质量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能力。深化“百名律师助百企”活动,推动设立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增强化解涉法、涉诉、涉访案件的公信力,形成与政法部门定期会商、要案通报、评价监督互动机制。完善投诉、惩戒、通报制度。加强“品牌所”“专业所”建设。
开展“司法鉴定质量监督年”活动,全面增强司法鉴定公信力。完善信息管理、信用评估、审核披露等诚信公开机制。完善与审判、检察、侦查工作衔接协调机制。建立与行业协会联管机制,推进认证认可、能力验证及结果使用。实行鉴定人负责制、落实鉴定人出庭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畅通鉴定案件信访、投诉、处理等动态监管渠道。
开展“法律援助质量创建年”活动,全面提高援助工作水平。逐步扩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组织办理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和军人军属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涉援案件。加强刑事法律援助,探索推进参与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刑事和解与死刑复核案件办理等机制。拓展法律援助中心、站、点服务渠道,创建“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援助服务圈。
记者: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方面,有哪些确保既定目标实现的做法?
马荣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按照“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司法行政工作队伍。
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制定年度队伍教育培训规划,开展领导班子、局属部门、法律服务等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着眼大局、服务群众、依法行政、社会治理、开拓创新的能力,坚持谋在前、学在前、干在前,确保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坚持用工作制度保障行政质效,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司法行政效能作风督查,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党组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政治责任,执行准则、条例等党内规章,持续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完善惩戒体系,提升反腐倡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