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王凤山:不需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石健 文并摄 | 发布时间: 2016-08-31 09:25
  他是锦州司法行政的领军人,日常工作却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他虽然只剩一年多时间就要退休,但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他就是锦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凤山。8月24日,本报记者来到锦州市司法局采访了王凤山局长。
 


 
  提起锦州市司法局局长王凤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工作狂。而对于这个称号,不妨从王凤山的工作履历中寻找答案,从街道党委书记到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再到招商局局长,王凤山可谓履历丰富,经验丰富。当他走向司法行政岗位时,已经57岁。眼看着到了退休的年纪,剩下三年的工作怎么干,如何干?王凤山自有想法,王凤山常说“老牛自知夕阳晚”,正是凭借着这股劲,王凤山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让锦州司法行政大变了样。
 
  “争取在最后20个月里做更多事”
 
  虽说过去做过政法委书记,但对于司法行政的很多细化工作,王凤山还是初次面对。在很多人看来,到了快退休的年纪,莫不如做个“太平官”。然而,在王凤山心里,早就做好了打算。
 
  在采访中,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王凤山的适应能力很强。早在十几年前,王凤山在义县做县委副书记。在当时,家在锦州的王凤山可以选择坐公车上下班,而王凤山却选择坐火车上下班。对此,王凤山说:“如果一个领导没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就这样,王凤山跑了三年火车通勤上下班。
 
  时光流转,2015年3月,王凤山从市招商局局长转到司法局局长。“如今,只剩下20个月的时间,我还得抓紧想事儿、干事。”对于在工作岗位的最后阶段,王凤山从无松懈之心。
 
  初到司法局,王凤山没有盲目地进行工作,而是对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调查研究,琢磨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长期在招商局工作的王凤山一直关注锦州的经济发展,面对当前下行压力的困难,王凤山积极思索如何结合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普法,成为全市司法行政的首要工作。
 
  如何让普法工作渗透到换届选举之中、如何让普法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如何让基层百姓得到最实惠的法制教育?面对“法律六进”中的细节问题,王凤山展开深入调研。
 
  “深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组织法治锦州建设年活动。”王凤山说。为此,锦州市司法局组织新任命的领导干部向宪法宣誓,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普法广播村村响”“律师进校园、法律进课堂”、以司法局为代表的公务员“一月一法”的学法日等活动。
 
  在王凤山的倡议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建设法治文化广场,锦州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宪法广场”投入使用。公益性普法成为常态,推出“举案说法”“律师热线”“维权律师帮”等普法栏目,深受锦城百姓欢迎。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各类法律志愿者服务团(队)22个,主动参与社区和农村法律服务,建立以资深律师、公证员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指导团队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参与重大决策部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王凤山的“普法成绩单”相当了得,法律服务经济发展成绩斐然。85%的律师事务所实现品牌化。市律协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实现驻锦部队营以上法律援助全覆盖。“一社区一律师”“民警维权法律服务中心”等工作收到较好成效,省人大对锦州市律师工作予以肯定。办理法律援助诉讼案件3928件,达到历史最高,健全“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村(居)法律援助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锦州普法工作就呈现了新局面,为此,省司法厅林志敏厅长批示:锦州打响了“七五”普法第一枪。
 
  “当好司法行政的家”
 
  作为局长、党委书记,王凤山始终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严要求,努力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决策水平。
 
  “坚持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王凤山经常这样说。除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外,每天还抽出时间阅报纸、看文件、学业务,并结合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面对新形势下的司法行政工作,自觉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组织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把党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市委书记王明玉讲话等内容作为学习重点,系统学习、认真领会。
 
  除参加司法部组织的培训外,王凤山把法律法规、准则、条例列为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做学习笔记30000余字,主持了专题研讨,撰写学习心得五篇。通过学习,工作能力得到了增强,领导水平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单位建设,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细节问题,王凤山都一一对应落实。有一次,王凤山来到市法援中心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法援中心的接待指示牌并不明确。王凤山立刻让工作人员制作了醒目的引导牌,为需要法律援助的百姓敞开法援大门。
 
  “沾了王凤山的光”
 
  多年来,有一件事王凤山一直坚持不懈。“这件事已经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说起这件事,王凤山故作神秘地笑了笑。随后,他从办公桌里拿出来几个包装袋。记者看到,里面装着几支钢笔。原来,这些都是王凤山为他所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准备的。
 
  这些年来,在王凤山当年所包扶的村,凡是考上高中和大学的,王凤山都会以钱物的方式予以奖励,钢笔、皮箱……王凤山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买单”。
 
  时间回到五年前,一位陌生的母亲带着她的女儿将一封字里行间无不充满感激之情的感谢信交给了王凤山。
 
  母女是义县大榆树堡镇双井子村的农民。母亲叫杨立新,女儿叫张悦。她们此次来锦州是专程上门感谢恩人王凤山的。杨立新激动地说:“如果没有王凤山这位大好人对我们的关心和无私的资助,便不会有我女儿的今天……”
 
  据母女俩介绍,她们家里十分贫困,张悦的爸爸张会利从2004年开始便患了严重的双侧骨股头坏死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张悦还有一个上学的弟弟。侍候病人、料理家务、挣钱糊口等所有的事都落到了杨立新一人的肩上。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花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卖掉了居住的房屋,而不得不寄居在亲戚家。
 
  因为贫困,杨立新的生活压力过大,有一段时间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然而就在这时,也就是2007年,她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好心人——王凤山。“这也许就是缘分吧。”
 
  那年,王凤山从锦州市内调到义县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他要经常与基层的农民接触,从而了解到许多人还很贫困,甚至个别家庭的孩子处在辍学的边缘。这促使心地善良的王凤山油然产生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想法。于是,在县教育部门的帮助下,2007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张悦的家里。王凤山回忆说,看到张悦一家4口居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土房里,家徒四壁,张悦的父亲病在炕上,当时他的心里难受极了。在交谈中他了解到,正在念高中的张悦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懂事的孩子为了减轻妈妈的生活压力,有辍学的念头。“绝不能因家庭贫困,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王凤山表示,他资助张悦学习的一切费用,并当场将兜里仅有的500元钱留给了杨立新,鼓励她要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经过几次扶贫“串门”王凤山认识她们后,帮着她们和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为她们家办了低保。每当杨立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想不开时,王凤山都语重心长地做她的思想工作,给她克服、战胜困难的动力和信心。当年张悦高考,王凤山虽然已经调回锦州工作了,但他还不忘这门“亲戚”,几次抽空来她们家帮着参谋填报高考志愿。如今,张悦已经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了,而王凤山的资助,还在继续。
 
  对于王凤山资助大学生一事,很多人都认为是大伙沾了王凤山的光。而王凤山却认为,是党的政策让他与贫困群众相识相知。“既然是缘分,就一直坚持下去!”
 
  心里话:青山有意化为桥
 
  作为司法行政的领头人,既要做司法行政改革的奠基人,又要做司法行政的服务者。要有青山有意化为桥的意识,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多年的基层工作使我养成了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作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决心要一门心思干好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来回报组织的信任与期望。在具体工作中,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确定了“抓好重点工作,以干一件、成一件”为指导思想,扎实履职,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