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军,1961年6月出生,1985年参加公安工作,从警33年,长期从事公安监管工作。现任丹东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支队长。
在丹东市公安局党委领导下,戴晓军领导的监管部门累计收到在押人员及家属感谢信2000余封、锦旗500余面。在2017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公安系统立功集体英模表彰大会上,丹东市看守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模范看守所”荣誉称号。戴晓军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先后获得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全省公安系统人民满意警察、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戴晓军
敢于创新 打造公安监管特色品牌
多年来,戴晓军始终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革警务勤务机制。升级改造了集监所安防、风险评估、智能行为分析于一体的、最先进的智能终端系统;建立了多岗位联动应急管理处置机制、未成年在押人员教育矫正机制、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监内生活医疗保障机制;制定了心理咨询工作计划和流程图,使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化、程序化。逐步形成了“保障+救助+管理”的教育管控新模式。先后成功处置在押人员突发疾病和监内各类事故苗头50余次。
2016年,在押人员车某突然晕倒,同监室的人都说他是装的。但是戴晓军没有掉以轻心,而是争分夺秒地把他送到医院救治,诊断结果为突发性脑出血。经过抢救,车某与死神擦肩而过。住院期间,戴晓军还派专人24小时无微不至地照顾车某。当他的亲属从鞍山赶来,看到他安然无恙的时候,流着眼泪说:“车某就是在家生病,也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啊!”待病情有了好转,车某特意请人给戴晓军写了一封信,他说:“等我的身体恢复了,你们就把我送进监狱吧,我愿意接受改造。”
戴晓军对记者说:“在押人员也是人,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靠着这种理念传承,机制创新,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监所管理支队才取得了连续23年安全无事故、民警队伍无违纪的骄人成绩。
敢于担当 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看守所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战斗。2015年以来,戴晓军带领民警先后圆满完成30余次中纪委、公安部等专案对象,以及375名重大风险人员的特殊羁押任务。
今年伊始,丹东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传染病和吞食异物两类人员犯罪的“利剑一号”专项行动。然而羁押两类人员的风险却显而易见。4月12日,在押人员赵某在医护人员给其换药后,趁民警给其加戴脚镣时,突然伸手打在民警脖颈侧面,企图以指甲划伤皮肤传染疾病相威胁,不让民警给其加戴脚镣,但民警毫不畏惧,最终将脚镣给他戴上。身患传染病和四种癌症的“两类人员”赵某落网,使丹东市地下海洛因勾兑液市场50%的供应渠道被铲除。过去,赵某凭着一身病认为公安机关不敢关押他,有恃无恐。现在,不少原来有犯罪想法的人员听说赵某也被关进了看守所,都不敢再犯罪了。
这些人员羁押期间,戴晓军把他们作为监管重点,不留盲区,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他们“零距离”“面对面”“一对一”谈心。记者问戴晓军,承担这么高的风险值得吗?戴晓军说:“我们不怕担责、不惧风险,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敢于挑战 使监所成为打击犯罪的第二战场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丹东全地区监所共转递深挖线索221条,破获案件84起。9月6日,中央扫黑除恶第3督导组视察监所管理支队时,对丹东以扫黑除恶为契机,全力整治“两类人员”这一乱点,特别是监管支队创新机制、勇于担当、不怕困难破解长久以来的司法难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有人对他说,快60岁的人了,何必这么拼命干!戴晓军却说:“在咱们这个地方,稍有一点闪失,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只要在任一天,我就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手的山芋,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