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是连接朝鲜半岛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是国内唯一沿海、沿边、沿江的城市。
历史赋予了这座地理位置独特的城市诸多印记:
6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使丹东成为一个英雄城市。
一年四季五彩斑斓地更迭,使丹东成为旅游名城。
40年平安建设,使丹东成为宜居幸福之都。
……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入历史的长河,回眸丹东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法治建设之路。
丹东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第五大队民警在断桥备勤 陈光旭 摄
重筑基础 在艰苦环境中崛起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不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开启了新篇章。丹东,走进了法治建设新时代。
赫崇贤2004年从东港市人民检察院退休,1978年重新组建东沟县人民检察院即现东港市人民检察院时,他是第一批元老。赫崇贤说:“当时检察院是借用县委党校的办公用房。那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办公室里没有办公桌和椅子,大家只好自己去砍木头,送到木材厂加工,然后找木匠过来做办公桌和办公椅,做完之后刷上油漆,看上去就跟新买的一样。虽然很简陋,但是对于当时重建检察院的我们来说是很开心的。那时,整个检察院一共就13个人,检察院成立了6个部门,我当时在法纪科工作,也就是后来的反渎职侵权局。”
赫崇贤骄傲地对记者说:“赶上了改革开放,真的是很幸运、很骄傲!在那样一个时期,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浑身充满了力量。”
1980年10月27日,丹东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决定成立丹东市司法局。当时仅设办公室及人事教育科、公证律师科、法制宣传科等四科,全局编制共18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丹东市司法局已经由成立之初的一室四科18人发展为现在涵盖狱所、司法鉴定、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基层、社区矫正、法治宣传等一室十四科、编制57名的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公正司法、群众公认的司法行政队伍。
丹东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姜旭海向记者介绍,自1979年起我国逐步恢复律师制度以来,丹东市从最初的全市只有4个法律顾问处,兼职法律顾问、执业律师仅有9人,到今天全市各县(市)区有32家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近300人。在近40年的发展中,律师队伍成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司法力量,为维护丹东市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近5年来,丹东市律师事务所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增加至589家。
今年,丹东市公安局建立了一支快速反应队伍——“蓝剑骑警队”,单兵配置先进完备,为应急处置警情、及时打击犯罪添上了翅膀;在主要道路街头停放了警务移动执勤方仓,随时处置各种警情,便民利民。丹东的百姓白天见警车夜间见警灯,随时得到公安民警的保护。而改革开放初期,公安基础设施状况与现在有天壤之别。丹东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李绍学向记者介绍,40年前,丹东全市公安机关民警824人,派出所16个,90%的办公场所为平房,甚至是险房,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交通工具也大多是自行车,平均每20人还不到一辆,即使到后期配发了摩托车,数量也有限,只有紧急情况和重大警情才能动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公安队伍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和保障。
化解矛盾 打击犯罪向纵深发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环境向开放环境转变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丹东市公安机关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治安工作特点,始终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公共安全隐患大排查和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查处、打击涉危涉爆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查堵管理漏洞,消除安全隐患。注重开展对重点行业、娱乐场所、火车站周边等社会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力度,确保不形成社会治安热点问题。
1981年,丹东全市发生各类治安案件6792起,查处率为55.8%;2004年全市发生各类治安案件12344起,查处率为82.7%;2008年全市发生各类治安案件近9000起,查处率为81.7%。2018年,连续数月,丹东市万人发案率为全省最低。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公务人员放松了自我约束,贪欲使他们走上了犯罪道路。丹东司法机关当仁不让向违法犯罪分子亮出了正义之剑。
5年来,丹东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348件537人,其中大案301件;查办渎职侵权犯罪177件302人,其中重特大案件139件。其中,查办涉农扶贫领域贪污贿赂犯罪99件219人、国家资金专项补贴领域渎职侵权犯罪34件76人,查处行贿犯罪81件84人;查处破坏山林水土、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背后的渎职犯罪52件73人。紧密结合办案,向职务犯罪发案单位和相关部门发出完善制度、防控风险的检察建议等155件。以预防巡讲、法制授课、法律咨询等形式,全面推开职务犯罪预防“五进”活动。
丹东海陆空交通便利,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毒品犯罪不断增多,对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7年2月初,外籍人员吴某欲从某国走私毒品入境予以贩卖,联系境内辽丹某渔船船主姜某,让其组织船只前往某国走私毒品,吴某获得大量毒品后与姜某乘船返回中国。不久二人被丹东警方抓获,查获毒品2249.85克。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对外籍被告人吴某判处死缓,对被告人姜某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除了重拳打击毒品犯罪之外,丹东市中级法院还牵头建立了公、检、法打击毒品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打击毒品犯罪。据记者了解, 2015年以来,丹东辖区的毒品犯罪案件尤其是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市法院一审毒品犯罪案件收案量下降了36%。
在改革开放中,丹东市深入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边界地区、治安复杂场所和部位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特别近5年来,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加强各级综治组织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综治工作网络向基层末端延伸,统筹处理基层治理问题,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道)。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防控体系建设,全市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平安丹东”创建活动在全市覆盖率已达到100%。“积小安为大安”成为“平安丹东”创建参与者的共识,平安意识深入人心,全社会参与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群众社会安全感明显增强,安全感指数逐年上升。
科技先行 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前不久,凤城市青城子镇皇宫社区丁香苑小区王辉大娘见到记者时说:“自从我们搬进了新小区,安全感一下子提升了,小区的每个楼都安装了监控探头,据说是直接和派出所连接的,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有小偷入室盗窃了,也放心让孩子自己在小院子里玩儿了。”
丹东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刘丰友向记者介绍,1990年,基层社区和单位加强治安防范设施建设。1883个企业和单位安装报警装置,20256户居民住宅楼安装防盗对讲机。而现在,东港市社会单位、商业网点、物管小区等1000多个视频监控资源接入东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安装视频监控点1510个、视频探头1910个,公安机关视频监控图像已全部接入同级综治中心,实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交换平台和综治平台的对接和信息共享。近年来,丹东市紧紧围绕政法工作目标,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开展“平安丹东”创建活动,以 “雪亮工程”等为抓手,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连续13年荣获“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
丹东社会综合治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服务丹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日益发挥了全局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丹东公安机关强力推进科技强警,用科技手段武装网络、设备,“丹东猎豹”警用APP软件、“天眼工程”、无人机等应用到侦查当中,大大提高了侦破率,提高了打击犯罪的力度。丹东市检察机关坚持聚焦主责、强化监督,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全国率先实现侦防转隶后,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和权益保障的新期待为导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执法司法热点问题,运用科技手段,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涵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多个领域。丹东市法院加快了电子档案、电子卷宗等信息化建设,网络直播庭审进一步提高了司法公开公正。
丹东市政法部门一年来纷纷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奋力推动丹东振兴、辽宁振兴的脚步。
改革开放,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走向复兴的必然选择。丹东,依托沿海、沿边、沿江的独特地理优势,积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将继续在改革大潮中扬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