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行指挥中心
今年以来,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6688件,执结4832件,实结2223件,执结率达到72.25%。皇姑区法院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执行模式的改变——从单一的指挥管理向指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在提高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上铆足力气下足工夫,在案件的实结率上凸显成果。
“不让法律‘打白条’是我们最想实现的目标,我们既有信心也有能力在两到三年内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9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巡查组前来调研时,皇姑区法院院长张立斌的话掷地有声。
打破传统执行方式
成立基层院首个指挥中心
“你们不要冲动,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要保证执行预案有序进行。现在暂时原地待命,我们马上派人增援,并协调当地警方协助……”8月2日15时许,本溪市明山区唐家路某寄卖行门口,闪烁的警灯照亮了围在法院警车旁10余个社会青年的面庞,透过皇姑区法院执行法官张丽梅肩上佩戴的“单兵”设备(执法记录仪的一种,具有录音录像、存盘等功能),现场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清晰地显示在皇姑区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而正是“单兵”设备的同步直传,使坐镇在指挥中心的皇姑区法院执行局局长王岩准确地掌握了现场动态,最终一次性派出8位执行局干警,同时借助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以及本溪市公安部门的力量达成执行行动的圆满成功。
“那天我是第二批被派往现场执行的,我到的时候看到现场围了能有近百人,气氛非常紧张。”该院执行一庭庭长赵连波告诉记者,事件起因:申请执行人通知该案的执行法官,被执行人的车辆就在这家寄卖行内,执行法官迅速赶去扣押车辆却遭到寄卖行的员工和社会青年围堵。“说是车抵押给寄卖行了,老板一直不出面,我注意到围堵的人群中有一位女性,应该是老板娘,根据现场情况我请示王岩局长先攻破‘老板娘’心理防线,得到了王岩局长的认可。”经验丰富的赵连波找到机会与该女性私下里谈了20分钟,在充分阐明抗拒执行的严重后果后,寄卖行的老板现身了,并同意执行局扣押车辆,长达3个多小时的僵持终于化险为夷。
“现在我们法官出去执行,身上都会佩戴‘单兵’,借助‘单兵’和具有GPS定位功能的车载设备,执行指挥中心实现了执行动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无障碍,将执行的主战场从‘路上’逐步转移到‘网上’,使执行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管得住。”该院执行局政委王晓玲介绍称,坐在指挥中心内就可以作出相应的指挥调度,提高执行效率,“多用于可能出现矛盾冲突的执行行动,如腾房、扣车等,接待信访时也可以使用,全程录音录像,也有利于群众对法院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打破了传统的“登门临柜”执行方式,这是皇姑区法院大力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了解,皇姑区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投资约45万元,建成了沈阳市基层法院中第一个执行指挥中心,面积110平方米。截至目前,共指挥执行行动10次,其中包括扣押大型设备1次、强制腾房7次。为执行局法官、干警共配备“单兵”4台、车载智能调度终端1台、秘拍摄像机2台,实现了异地执行、强制执行等全程可视、全程指挥、全程留痕。
即时查控,简案快办
向信息化要效率
以往,法院执行常常是“两个法官一台车四处找”,方式落后,效率不高。配备了高科技之后,向信息化要执行效率成了皇姑区法院的常态。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但能为执行案件提速增效,还能缓解“案多人少”压力。
“如果法院没有这么先进的查控系统,我的钱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要回来!太感谢你们了!”一件借款纠纷案件的原告(即申请执行人)王某在收到被执行人沙某最后一笔欠款本金及利息后,连连向执行法官道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案的原、被告王某与沙某本是朋友关系,2014年8月,沙某向王某借款4万元并出具借条一张,承诺同年11月还款。然而逾期2年,王某多次催要,沙某均以各种理由推托。待此案判决生效后,沙某仍不还钱,今年4月,王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时,沙某早已远赴外地打工,拒接电话,就在案件进入僵局的时候,执行法官卢萌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到了一条沙某频繁往来于港澳之间的反馈线索,随即通过金雕查控网发现沙某在深圳有多个银行账户,卢萌立即采取措施冻结其在深圳多个银行的账户,另一方面使用“限高”手段限制沙某出行。不到一周时间,沙某主动联系了皇姑区法院执行局,提出愿意筹钱还款……
“信息共享使法院与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监控‘老赖’的天网,如今‘足不出户’便能‘日行千里’,破解执行难有了更快捷、更高效的通道。”王岩告诉记者,该院执行指挥中心立足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了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以及最高法院“总对总”查询系统,确保指挥中心“耳聪目明”,让网上办案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执行案件快执组,简易案件执行专业化,网络查控转专人化。
记者在快执组看到,一位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和金雕查控网查找被执行人张某的财产——银行存款和车辆,不到5分钟就出现了7条数据:一台奥尼斯小型汽车,5张银行卡显示无资金往来信息,1张银行卡显示余额5291元。“以往到执行局立案,要等待分配具体的执行法官,再按照立案时间传唤进一步了解情况。现在你能看到,右边就是立案窗口,案件在窗口做笔录之后马上转到查控这儿,查询发现财产第一时间就能划扣。”快执组组员薄薇说,快执组的每个案件要求15日内结案,全组每月结案五六十件,占到立案数的20%以上,效率非常高。“这也起到了分流作用,如果查询无财产,就会转到其他执行团队去,做到了简案快办、难案精办,优化了司法资源。”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今,通过网络查控平台共查询案件6595件,查询次数18466次,涉及被执行人9893人次。冻结银行存款2048笔,冻结金额7177余万元。扣划银行存款1160笔,扣划金额7322余万元。
毫无疑问,皇姑区法院的执行指挥中心实现了执行方式的深刻变革,以信息化、大数据为内核的新型执行管理模式使得法院的执行质效得到提升、执行案款管理更为有序、各类事项委托及请求都得到及时反馈。
“实结”才是硬道理
达共识,靠合力,赢民心
“‘实际结案’才是硬道理。”聊到皇姑区法院执行局的特色,王岩先说出了这一句,“只有让申请执行人把钱拿到手,才真正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与多部门联合共同发力,穷尽一切手段实现‘实结’。”
今年3月,皇姑区法院执行局与沈阳市公安局行政拘留所共同成立了第一个社会矛盾化解联动工作室。在成立后的一个多月里,法院干警、公安民警共同对多名涉及拘留的被执行人进行投监前教育,调解工作震慑效果显著。
在沈阳市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与抚顺某实业公司欠款一案的执行中,被执行人态度一直很强硬,依仗自己是省劳模拒不偿还欠款。就在皇姑区执行局决定对其采取拘留措施后,抚顺市劳模协会及抚顺市新抚区经贸委领导赶赴收容教育所,与该所管教、申请执行人、被拘留人坐在一起共同进行调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申请执行人请求法院解除强制措施,被拘留人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违法行为,表示要积极悔改。一起困扰申请人多年的案件,在几方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解决。
“一家辽宁地区的知名食品企业,十几年前在农业银行借贷了300余万元,加上利息应偿还1200余万元,结果企业停产,2003年时不得不中止执行。案子在10年后再次被提起,但这家食品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李某已经70多岁了,采取不了强制拘留等措施,最终我们发现了李某不但日常高消费,还经常出入境。”主办该案的执行一庭副庭长董宁说,在开始限制高消费和出入境的同时,王岩局长带着他前后4次来到李某在北京的现住所,向他释法明理,讲清利害。就在2016年12月15日,李某履行了还款义务,历经14年之久的旧案终于尘埃落定。
据了解,今年该院执行局采取限制消费措施227人次,解除限制消费30人次。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相关制度,该院还与皇姑区纪委合作,将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党员“老赖”名单提供给纪委,通过党组织对党内“老赖”进行梳理并采取措施。
采访最后,王岩说,如今,重拳出击惩治“老赖”、街头巷尾热议执行、人人谴责失信行为已形成共识。广大执行干警在“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中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可贵品质,也赢得了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成绩属于过去。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做好执行工作,真正破解执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