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和平区法院“心理诊疗”圆满化解一起抚养费纠纷案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关月 | 发布时间: 2017-12-22 11:09
  为进一步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在诉调对接工作中引入心理辅导机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诉前调解,探索矛盾纠纷专业化、社会化和人性化解决方式。
 
  在布置温馨的特色调解室里,心理咨询师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一次次帮助当事人理顺心气、打开心结,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修复。

  诊疗事由:离婚判决之后的“心结”
 
  “爸爸,爸爸……”五岁的女儿流着眼泪一声接一声地叫着,这是父亲李某与女儿时隔五年的再次相见,李某紧紧抱住女儿,一个劲儿地说着对不起。母亲陈某看到这一幕,也忍不住潸然泪下。2012年,原告陈某与被告李某离婚纠纷一案,经法院审理判决原、被告离婚,婚生女由原告陈某抚养。2014年,陈某起诉要求增加抚养费得到法院支持,今年陈某起诉要求被告李某一次性支付婚生女抚养费被法院驳回,陈某对判决不服再次提起诉讼,要求将婚生女的抚养权变更给被告李某。
 
  由于陈某要求一次性支付抚养费的请求曾被法院驳回,在此次调解中,她再次对该裁判结果提出质疑,在调解室内哭喊吵闹,并对办案人员指责咒骂,严重扰乱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面对这起棘手的案件,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团队的心理咨询师王旭及时实施了心理干预,稳定住陈某的情绪。在随后的沟通中,王旭运用判断抽离技巧,决定双管齐下,对陈某和李某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疏导,解法结、化心结、系情结。
 
 
  “号脉”父亲:沟通时强调责任担当
 
  王旭坦言,与李某的沟通过程十分艰难,他多年赋闲在家,社会功能已经部分丧失,总是自说自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打转。而且,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场官司,李某对陈某已经极度不信任,也曾怀疑孩子非亲生并做过亲子鉴定,如今还在怀疑鉴定结果被陈某动了手脚。
 
  为了让李某改变错误认知,王旭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抽丝剥茧式的层层深入,讲孩子的成长教育,讲陈某一个人带孩子的艰辛不易,讲他作为男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从此不分白天黑夜、时间地点,只要李某有疑问,王旭就会在电话那头对他耐心地回复和鼓励。在王旭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李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看到孩子照片时感觉“越来越像自己”了,并主动给陈某发了短信:“这几年辛苦你了,你对孩子的心,我知道……”
 
  “号脉”母亲:沟通时强调父爱不可或缺
 
  与李某沟通成功后,王旭趁热打铁,开始做陈某的调解工作,并给陈某提了五个问题:孩子出生,父亲都是欣喜若狂,为什么李某第一件事却是去做亲子鉴定?李某五年来没有主动去看过孩子,只是李某自身的原因吗?如果李某来看孩子,你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吗?五岁的孩子处在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会在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学会将来如何与同性、异性相处,父爱的缺失该如何弥补?双方回避不见面,不把话说开,或者见面就吵,问题要怎么解决?
 
  这些问题让陈某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她最终同意带孩子跟李某见面,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后记
 
  五年纠纷,在三次开庭、四次心理疏导和十余次调解之后,当事人双方从起初的“剑拔弩张”,变成“心平气和”并最终和解。一声迟到了五年的“爸爸”让亲情回归、让善良回归、让人性回归,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最圆满的结局:陈某撤回起诉,不再要求变更抚养权,李某也在积极履行责任。
 
  就在前几天,李某还给心理咨询师王旭发来短信说:“抚养费什么的都是小事儿,我得赚钱养家了。”陈某也发来了一家三口游玩的照片,其中一张的备注上写着:“宝宝的周末又开始了,这个周末宝宝会格外的开心,爸爸答应带她去支帐篷烧烤,看到女儿重新拥有了父爱,我感到很欣慰。”